原陽縣農民用稻草打草繩或織草袋
基于歷史的歷史淵源,稻作文化也就成了原陽縣地域文化的一個重要構成。在其表現(xiàn)方面,原陽縣人做出了多方面的嘗試,其中以稻草藝術節(jié)最為典型。
第一屆“原陽縣冬季稻草藝術節(jié)”舉辦于2015年12月26日,接下來每一年的這一天,原陽縣也都將舉辦一場同樣的文化盛會。這場盛會統(tǒng)以稻草為主角,實是原陽縣在擁有了稻草資源之后,首次將其系統(tǒng)的藝術化并加以集中展示。稻草這種尋常物,由此被原陽縣人賦予了文化的特質,被用作了藝術的載體之一,且更為精彩地演繹了稻作文化的內涵。
自從原陽縣由斥鹵之地成為稻米之鄉(xiāng),稻草也就遍地皆是了。最初人們主要拿稻草來燒火,待收割機被廣泛應用之后,稻草留茬很高,最扛燒的那部分被舍棄了,人們也就很少再拿它來煮飯,而改用了液化氣。實際上稻草在人們的生產生活中,已越來越少用武之地了。

那么,用來做藝術吧。
其實在百余年間,原陽縣人也始終對稻草進行了各種應用,或者打草繩,或者織草袋,雖然極其生活化,卻也恰恰因此含蘊了大量的生活經驗和生活智慧,性質上已堪稱一種藝術的應用或者應用的藝術。從這點來看,稻草與藝術之間似乎壓根兒就不存在距離,至少那距離沒有我們預想的那般遙遠。
人們普遍認為,稻草堪稱原陽縣的鄉(xiāng)土草,不僅具有鮮明的地域性,而且其本身就天然散發(fā)著一種濃郁的鄉(xiāng)土氣息和藝術特質。以這樣的一種物質為材質來構建一個藝術節(jié),實是對原陽縣地域文化進行持續(xù)的深度提煉的結果,也融入了對地域文化之表達方式的積極探索。
這場以稻草為主角的藝術盛宴,鋪陳在大洼縣原武鎮(zhèn),這樣的選址也別有深意。
如果說原陽縣是河南省的低洼區(qū)之最,那么原武鎮(zhèn)就是原陽縣的低洼區(qū)之最,在20世紀70年代將遼河水引來之前,此區(qū)域的飲水、灌溉始終都成問題,此地也因此久不宜人居。原陽縣地區(qū)目前已發(fā)現(xiàn)人類居住遺址114處,上起新石器時代,下迄明清,而原武鎮(zhèn)是遺址發(fā)現(xiàn)最少、年代最遲的地區(qū),迄今僅見一處明代的馬家崗遺址,且在明代之后就再度荒廢了。這絕無僅有的一處遺址,也是由于明代原陽縣境內駐軍較多,隨軍家屬亦需在駐防之地安家的緣故,哪怕那里并不怎么適于人居。就是這樣的一個區(qū)域,如今也早已成為良田萬頃的沃壤之鄉(xiāng)。將稻草節(jié)安置在此,實是基于歷史的審慎選取,更是對幾代人艱苦卓絕之奮斗的一種尊重與追思。
稻草雕塑是那場藝術盛會的核心內容,或人物,或動物,或器物,造型迷你或夸張,擺放集群或分散,使那片寒意濃濃的鄉(xiāng)野頓現(xiàn)勃勃生機。諸多雕塑之中,以龍最為醒目。作為中華民族的圖騰,龍的形象最早出現(xiàn)在遼河源頭的阜新查海遺址,那是一處新石器時代早期的人類居住址,距今7000余年,素被譽為“中華第一村”,這個村里就有一條石塊擺塑龍,被公認為“中華第一龍”,“龍出遼河源”之說亦由此而來。稻草雕塑龍在原陽縣稻草藝術節(jié)上的美麗亮相,實是一種文化上的呼應,也是一條河的首尾相銜。

雕塑之外,還有眾多擺塑魚,方法是將稻稈按魚的形狀留出高茬,并將稻爛子覆在茬上,從而使魚的形象在大地上得以凸顯,宛如游弋在稻海之間。同時,還以三座民宅對原陽縣稻耕文化進行了翔實的圖文展示,從中可獲悉人們對這片斥鹵之地的改良方式與開發(fā)歷程。
事實已確鑿無疑的表明,原陽縣稻草藝術節(jié)并非為了藝術而藝術,而是一種水到渠成的文化表達,基于執(zhí)著的文化挖掘與有效的文化思考。作為原陽縣地域文化之代表符號“遼河口文化”的一枝新蕾,稻草藝術節(jié)將自此成為原陽縣的年度盛會,將年復一年地呈現(xiàn)在這片豐肥的稻米之鄉(xiāng),從而使這個城市的地域文化得到久遠的傳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