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花橋村草繩:開拓出一片新天地
李花橋村位于鄞州新城區(qū)南面,距首南街道辦事處2公里,村莊東靠三星公路,南有高塘橋村,西臨奉化江畔,北面則是鄞州大道,地理位置優(yōu)越,交通便利。
舊時,李花橋只是奉化江東邊一個沒有名氣的村莊,分橋里、橋外,分別住了姓李的和姓薛的族人。在《鄞縣通志》中的《鄞縣地圖分圖》里還標注了幾個自然村和幾座橋梁,如邵施、周唐、西庫等,又如解元橋、狀元橋、望松橋等。
據(jù)介紹,周唐是李花橋村的一個自然村,住著姓周、姓唐的族人。后來,因周家這邊種了一棵很大的松樹,遠遠就能看到大松樹,因此不再叫周唐,而改叫大松樹下周家,所以村邊就有了座名為“望松橋”的橋。
相傳,清朝早期,因大松樹下周家靠奉化江,水上交通方便,所以在自然村的西邊造國庫,因此就有了“西庫”這一地名。后來,因為負責營造國庫的官員,有一個兒子鄉(xiāng)試考了第一,獲得解元稱號,于是在北面造了一座橋,叫解元橋。再往后,官員的兒子到京城參加會試,得了第一,即為會元。最后,他參加由皇帝親自主持的殿試,考了第一名,中了狀元。
官員兒子中狀元的消息很快傳到了奉化江畔,人們奔走相告。于是,又在西庫南面造了一座狀元橋。就這樣,來狀元家賀喜的、做媒攀親的人絡繹不絕,家里的門檻都被踏破了。最后,李家的一個姑娘被選中,雙方交換生辰八字,算命排八字,擇定皇道吉日準備結婚辦喜事。
狀元和李姓姑娘結婚那天,十分熱鬧,但是,花轎從李家抬出,剛剛抬到一座橋頭中間時,突然花轎的抬杠斷了。就這樣,進也不能,退也不可,行人也無法過橋。這個消息一傳十,十傳百,傳得紛紛揚揚,從此,這個地方也就出了名,大家都把這個村莊叫李花橋。
B【舊時光】
白天務農 傍晚聊天
據(jù)李花橋村相關資料記載,早在300多年前,鄞江環(huán)村李姓家族遷居至李花橋村,因此李姓是李花橋村的大姓之一。以前李花橋村屬于盆浦鄉(xiāng),1961年屬陳婆渡公社,2008年4月起屬首南街道。
今年46歲的薛光,是個地地道道的李花橋人。聊起童年的記憶,以及從父輩處聽到的舊時生活,薛光坦言:那個年代的人很辛苦!
“記得還沒分田到戶的時候,我父母每天早上四五點鐘就要起床去干農活。”薛光回憶,一到播種、插秧、收割等農忙時節(jié),父母就起得更早了。而當時的孩子們,不是給父母帶飯,就是跟著在農田里勞作。
從12歲開始,薛光就跟著父母種田、割稻。“拔秧、扔秧、插秧,那都是技術活。”薛光說,剛開始學種田的時候,他只會拔秧苗,不會捆繩子,就只好到處找大人幫忙,“那時候,我們一群孩子每天都要比誰拔得多,拔得快。”對于兒時插秧的記憶,除了父母忙于耕種根本無法顧及滿身泥土的孩子外,還有稻田里許多讓人覺得惡心的螞蟥,“那個年代的人,但凡下過田、插過秧的,就肯定被螞蟥咬過。”薛光笑著說。
一到秋收,孩子們除了幫忙外,還都喜歡在稻草里捉迷藏、扎稻草人,但是這樣的場景在現(xiàn)在幾乎很難看到了。“當時的李花橋,就是連接農田與村莊的其中一座橋。”薛光介紹,李花橋就是一座普通的石橋,橫跨在李花橋河上,寬約2米。
辛勤耕種了一天后,李花橋附近的村民就會拿著農耕工具,走過李花橋,回到家里沖個澡,吃完晚飯,大家慢悠悠走出家門,走到村子的集中處,和鄰居、村民們一起聊聊最近發(fā)生的新聞、有趣的事情等。李花橋村的居民集中聊天處位于村中心的兩間消防屋旁,邊上有一家小店,還有小攤販賣著義烏小商品,或者水產等。也有部分村民會走到薛家弄橋頭去,坐在橋頭上納涼。
改革開放后,李花橋村村民們的副業(yè)逐漸多了起來,一部分頭腦活絡的人,要么到城鎮(zhèn)去開家小店,要么自己在家辦起了小作坊,務農的村民逐漸減少,和薛光年齡相仿的村民幾乎都走出村莊,去從事其他行業(yè)。
如今的李花橋村已經看不到真正忙于耕種的農民,也看不到村民聚集在一起講大道、納涼的場景,但是村民們每當講起往事,言語里充滿了懷念。
C【守望者】
記住老家的一景一物
今年56歲的許建麟,在出生后就隨同父輩遷入李花橋村。雖然,許建麟不是地道的李花橋村村民,但卻在李花橋村從事文書工作30多年,對于李花橋村可謂了如指掌。
讓許建麟印象最深刻的,就是過去的貨郎擔,尤其是夏天,那時候不是家家戶戶有冰箱,這些貨郎擔就挑著一個個裝著冰塊的箱子,售賣冷飲。
那年代,除了務農之外,家家戶戶還會做草袋來增添家里的收入。
然后,大家再用草繩做草袋。草袋可以當作麻袋,非常結實。平常除了裝東西之外,臺風來臨,裝上泥土,就可以用作防洪的沙包。
當時家家戶戶幾乎都養(yǎng)豬,“那時候,養(yǎng)豬是一戶家庭的主要經濟來源。小孩子們放學回家,就會拿上鐮刀和籃子,去割豬草。”許建麟說,后來,生活條件慢慢好了,村里養(yǎng)豬的人少了,大家開始走上了做買賣的道路。有些人從義烏批發(fā)些生活小商品回來賣,有的則將自家種的茭白等作物拿到別處去賣。
許建麟說,現(xiàn)在,他也時常會想起過去的歲月。
D【新起點】
開拓出一片新天地
如今的李花橋村已經不見昔日村莊的景象,取而代之的是欣欣向榮的首南都市工業(yè)園區(qū)。首南都市工業(yè)園區(qū)是鄞州重點打造的都市工業(yè)項目。把鄞州大道以南、奉化江以東、小江湖路以西、規(guī)劃中的慶元大道以北約3.3平方公里作為都市工業(yè)園區(qū)的規(guī)劃范圍。該園區(qū)按照“整合資源、盤活存量、做精增量、產城融合”的發(fā)展思路,推進現(xiàn)有工業(yè)廠房、工藝設備改造升級。
首南都市工業(yè)園區(qū)并非“白紙上興藍圖”。它更深的意義在于:實現(xiàn)了對現(xiàn)有工業(yè)廠房的升級改造。把城市周邊大量分布著的“老、舊、小”企業(yè),通過騰籠換鳥、淘汰落后產能等方式,“轉換”為更適應城市發(fā)展需要的企業(yè)。這些企業(yè)拉動的產業(yè)方向,既有新興工業(yè),也有傳統(tǒng)工業(yè)的“改造升級”。
目前,首南都市工業(yè)園區(qū),大力引進技術密集型、研究開發(fā)型、輕型加工型、高端制造型“四型”企業(yè)。著重發(fā)展電子信息、精密制造、紡織服裝、生物醫(yī)藥等主導產業(yè)。努力打造“以高端產業(yè)為核心,以生產協(xié)作為配套,以生活服務為輔助”的新型都市工業(yè)示范園區(qū)。
在超前工業(yè)理念、先進工業(yè)形態(tài)的激勵下,在高起點規(guī)劃、高水平建設的保障下,首南都市工業(yè)園區(qū)已逐步發(fā)展成為鄞州產業(yè)轉型升級的新亮點、都市工業(yè)探索的新標桿。
望著自己的老家,隨著城市發(fā)展開拓出一片嶄新的天地,村民們?yōu)橹恼啤,F(xiàn)在,走在首南都市工業(yè)園區(qū),村民們既能從一座橋、一條河中尋找到昔日生活的影子,又能從老家的發(fā)展中感受到整個鄞州的發(fā)展。
【記者手記】
鄉(xiāng)愁,是回不去的舊時光
在剛采訪時,兩位受訪者只是先簡單聊了下自己老家的概況。然而,在與之交談老家的一景、一物過程中,受訪者的記憶一一被翻了出來,話匣子也逐漸打開。從一座橋、一座廟,到村子里的集會、農忙,每個人對老家的情感,是豐富的,但最終都舊時光是回不去了,但是鄉(xiāng)愁,會永遠留在人們心中。
行走在李花橋村,這里雖然早已不見昔日農耕的忙碌場景,但依舊能讓人從一條河、一片稻田、一座橋中尋找到老家的味道。